一、总体要求
为全面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全国教育大会、上海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文件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现就上海市青浦区华新中学深化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二、工作目标
1.学生每日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保底 120 分钟,涵盖课堂教学、课间活动、课后体育模块,串联 “碎片时段 + 集中时段”,让运动融入日常。
2.固定举办运动会,每月开设 “乐动挑战日”(涵盖趣味赛、专项赛),以赛促练激活校园体育氛围。
3.初中阶段实现 “人人会运动(掌握 1-2 项终身运动技能)、班班有项目(培育班级特色体育项目)、月月有比赛(赛事覆盖各年级)”,推动体育普惠与个性化发展。
4.建立“体质健康 + 运动数据”全过程管理平台,整合测试数据、运动打卡、干预反馈功能,实现学生体质动态追踪。
5.构建“基础体能 + 特色专项(如足球)+ 拓展赛事”课程体系,沉淀校本体育文化,打造辨识度高的校园体育名片。
三、组织架构
(一)领导小组
组长:刘玉明
成员:周爱燕、孙建国、尤凤英
(二)工作小组
组长:周爱燕
副组长:冯佳倩、沈炜涛
成员:各年级体育老师、各年级班主任老师、部分青年教师
四、工作任务
(一)保障运动时长
1.体育课时安排(契合水平四课程目标)
按照一学期20周来算,六至九年级均按每周 “3+2” 课时结构开展体育教学,即 3 节体育课搭配 2 节体育多样化活动锻炼课。体育课聚焦专项运动技能启蒙与提升,结合学校场地与学生基础,六年级侧重跳绳、基础武术等入门技能教学,七年级开展篮球、田径短跑等专项启蒙,八年级深化足球、体能冲刺等技能训练,九年级围绕中考体育项目(如实心球、跳远)及综合体能开展教学;2 节体育多样化活动锻炼课,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器材,融入地域武术元素与信息技术辅助,各年级均以 “逐步进阶” 模式,确保学期末实现 1-2 项专项运动技能的初步掌握,适配学生运动基础与校园教学条件。
2.30 分钟大课间活动安排
上午依托 30 分钟大课间,统一开展广播体操、分道慢跑等传统活动,结合校园空间特点,合理划分运动区域,避免场地拥挤。过程中注重营造活力氛围,通过领操员带动、班级口号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集体运动中感受体育魅力。同时,根据年级特点微调内容,如低年级增加趣味跑操形式,高年级融入简短体能拉伸,确保不同年级学生均能享受锻炼乐趣,逐步提升体质健康水平,适配校园场地有限的实际情况。
3.不少于50分钟的自主体育锻炼活动
充分利用校园走道、教学楼转弯角等空间,引导学生借助两次眼保健操共 10 分钟、下午大课间20分钟、课后服务20分钟休闲娱乐的时间开展自主锻炼。提倡每天开展自主性锻炼以及碎片化体育锻炼活动,活动融入“有特色”的小游戏(如改编版弄堂游戏、九子游戏),采用 “有轮转” 的区域活动模式与“有主题”的阶段性练习。此外,课后服务期间开设体育社团,活动时长不少于 40 分钟,学生可自主选择参与。通过 “碎片化时间 + 社团活动” 结合,确保每日自主体育锻炼不少于 50 分钟,兼顾校园空间特点与学生锻炼需求。
(二)丰富项目设置
1.体育课程运动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乒乓、武术、田径。
2.社团项目:篮球、足球、乒乓、羽毛球、射箭、击剑、田径、三棋。
(三)开展赛事活动
1.华之慧“体育节”
学校每年九月开展一次体育节运动会,设置50米、400米、4*100米接力、跳高、跳远、实心球、等项目,达到全员参与。
2.“乐动比赛日”安排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小型多样的比赛,每月安排固定的半天时间进行,以学生会体育部组织为主,教师给予组织与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
“乐动比赛日”每月赛事安排表
序号 |
月份 |
主题 |
1 |
9月 |
华之慧“体育节” |
2 |
10月 |
综合体能赛 |
3 |
11月-12月 |
踢跳比赛 |
4 |
12月-1月 |
冬季长跑 |
5 |
2月-3月 |
广播操比赛 |
6 |
4月-5月 |
班级乒乓球单打比赛 |
7 |
5月-6月 |
班级篮球联赛 |
(四)场地设施保障
1.学校体育基础场馆信息
田径场:300米跑道1个
足球场:1个
篮球场:标准篮球场3个
体育馆:篮球馆1个、乒乓球馆1个(共1511平方米)
室内:舞蹈房1个、射箭房1个
2.微运动空间:
利用室外篮球场边围墙设置排球垫球练习区,食堂空置区域设置棋类活动区,楼层大平台设置为广播操和武术学练区。
3.数智化设备:
体质健康测试仪3台(可测身高、体重),篮球馆门口过道安置2台智慧体育娱乐屏
(五)师资队伍配备
1.学校基础体育师资配备情况
体育教研组含一级教师8名、二级教师1名、新教师2名。教师团队经验丰富、专业扎实,可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需求。
2.学科教师“一岗多能”指导体育社团或兴趣小组活动、组织体育锻炼及赛事活动等
体育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外,承担多项体育活动指导任务:1人执教田径队;1人负责足球社团;1人负责篮球社团;1人执教羽毛球社团;1人执教乒乓球社团;1人负责射箭社团;1人执教三棋。另每位教师在“乐动比赛日”各领一个项目,保障活动有序开展。
3.体育教师绩效考评机制
建立“三项多维”体育教师绩效考评体系,从教学质量、学生体质提升、赛事指导成绩等维度进行考核。对表现优异者予以表彰奖励,激发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六)实施干预指导
学校构建“监测-反馈-干预-提升”闭环体系,结合校情,融合分级响应与智能机制,提升学生体质。
1.抓实测试反馈,筑牢数据根基。每学年 2 次全员测试+每学期 3 轮阶段性测试,覆盖必测项目;体育教师主导、班主任协助,利用体育课 、大课间错峰开展。测试后,通过平台推电子报告+发纸质《体质健康报告》,解读数据,为特殊学生建家校台账,结果用于课程优化。
2.深化全程管理,落实分级激励。构建“监测-分析-干预-反馈”机制:每月抽测耐力、力量等薄弱项,依托平台生成体质趋势图,学期末调课程;体质数据入成长档案,跟踪三年。
未达“良好”学生分级响应:
红色(2 项以上不合格):班主任+体育教师+家庭活动包,家校监督;
黄色(1 项不达标):体育教师借课后服务(每周1-2次,30 分钟)训练;
绿色(达标未优良):“体育小导师” 结对督促。
(七)强化安全保障
1.教师运动安全培训
全体教师均参与青浦区红十字协会急救培训,体育教师同步开展运动安全专题讲座,提升全员安全防护能力。
2.学生运动安全教育工作
每学期开设不少于3课时的健康教育课程与专项活动并发放体质健康调查表掌握学生身体状况,提升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风险。
3.学校AED配备情况
在一号门电梯口配备专业AED设备,保障应急使用。
4.学校运动伤害快速响应机制
学校建立运动伤害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第一时间处置。
(1)现场处置:体育教师+校医第一时间伤情判断与基础处理;
(2)通讯联络:班主任/年级主任联系家长/医院;
(3)后勤保障:总务处人员疏散人群/准备急救通道。
5.定点医院救治绿色通道
6.学生运动意外伤害专项保险配置
为学生统一配置运动意外伤害专项保险,扩大保障范围,涵盖校内日常体育活动、课间运动、学校组织的校外体育赛事等。
五、工作监督
59795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