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勤修,我们一直在路上 记华新中学语文组观空中课堂录播课研讨活动暨2020中考评价会精神汇报
发布日期:2020-10-22    作者:华新中学 马喜增

10月15日星期四下午,华新中学语文组按照本学期研修计划安排,开展主题为“观空中课堂录播课研讨活动暨中考评价会精神汇报”的研修活动。

本次活动与时俱进,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方式:以备课组为单位,利用网络,自主观摩空中课堂的优质课,组内研讨;同时观看《2020中考评价会精神汇报》的微视频,了解中考动态。活动在教研组长马喜增老师的组织下,开展的有序而高效,具体成果如下:

一、六年级备课组:观《竹节人》,明单元目标下单篇教学的有效路径。

《竹节人》教学的第一环节是明确单元目标,将一篇课文的教学作为单元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文章内容及文体特点,选取相对应的阅读方法,同时学会区分描述性语言和说明性语言。
    《竹节人》围绕“迷”进行概括:制作迷、游戏迷、同学迷、老师也迷。概括之后感受其中的乐趣。课文的阅读教学采用“问题链”的形式,把每个问题串成思维线索,步步推进,展现了师生思维的真实互动。
    本堂课的教学还关注到了文本的语言特点。《竹节人》是记叙文,主要记叙做玩具、玩游戏的过程,同时也用较多篇幅介绍如何制作竹节人,如何玩竹节人,有一定的说明性成分;记叙文中运用说明性的语言是根据读者对象来确定的。对于单元教学目标的对应和落实,体现了单元教学理念。

二、七年级备课组: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探究散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备课组成员集中观摩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视频课中教师针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展开教学。

首先对于百草园中“乐”进行了梳理: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又把“百草园”、“乐园”和“荒园”进行了分析,对于大人眼中的百草园和儿童时期“我”心中的百草园进行了解析,明确“乐园”是我对百草园内心的感受而成。

第二部分中,鲁迅回忆了在三味书屋中学习的场景,视频课中教师先梳理了三味书屋中的六个片段,分别是我行礼拜师,我问怪哉虫,先生教我读书习字和对字,我和同窗们溜到小园中去玩被批评,师生一起读书,我在课上画画。对于我们在三味书屋中的单调的读书生活和偷着玩的乐趣进行了探讨。其次,对于寿镜吾先生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表现出先生的宽容、仁慈、知识渊博等特点。

梳理完文章的这两部分,教师对第9段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最后,梳理了文章中“我”的内心情感,由快乐到不舍到偷着乐,再到眷恋,最后直至惋惜和无奈,这是对孩童时代生活的不舍与怀念。

备课组成员一致认为,条理清晰的视频课,有助于厘清教学头绪,提高教学的实效。

三、八年级组:观《藤野先生》,探究散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八年级组成员清晰地梳理了《藤野先生》一课的教学设计:文章共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概括与藤野先生相关事例,分析事例之间的关系?表现藤野先生怎么样的性格?为什么藤野先生在“我”的内心是伟大的?文中与藤野先生不直接相关的事情有哪几件?与哪些人有关?“我”与这些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我”和这些人的关系和对藤野先生的关系有什么不同?文章写了鲁迅救国的道路思想变化过程?救国思想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研讨交流中,大家形成如下共识:此教案突出的点在于双线明确,将对藤野先生的有关的事件分析和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分析得淋漓尽致。在分析作者的救国思想时,与藤野先生的关系分析也是非常透彻。尤其是事件与事件的因果关系,对于文章内容理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散文阅读教学是一种知识情感再创造的过程,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就没有创造性的阅读。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励鼓舞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多层次、多角度和有创意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如此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努力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切实转变个性化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总结,才能真正做到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四、九年级备课组:观《写作:议论文要言之有据》,探究议论文的有效路径。

视频课中,教师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议论文的要求谈起,联系实际生活,导入新课。

接着围绕如何正确使用论据:首先简介了论据的概念,种类。随后就使用论据时要注意确保材料准确,材料与观点一致,材料丰富三个方面依次展开教学,讲解中列举新教材中有的例子加以阐述,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敬业和乐业》等,同时也补充的大量的有关诚信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对于论据的阐释清晰,对于如何正确使用论据也讲得清楚明白,讲得较为透彻。对于初三议论文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五、观《2020中考评价会精神汇报》微视频,各备课认真观摩学习,了解中考动态。

2020中考命题背景:关注到疫情大背景下,对教学和考生复习的影响;线上线下结合

的教学模式,对考生的影响;开学晚,考试时间仅推迟一周的实际情况。处于前有高中等考、后有高考的特殊时段。命题原则:坚持课标依据;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素养立意;            坚持文化引领。立足学生学力基础,彰显语文学科特质。

测评特点:结构平稳,继承中有创新。试卷结构:古诗文、现代文、综合运用和写作                 题型:沿用范式为主。考查维度:基础,多元。开拓创新——古诗文:新增理解性默写;                题块整合:古诗理解与古文阅读合并考查;综合运用:加强“运用”与“综合”,体现学科融合理念。测评特点:关注文化传承,强调对经典的理解与运用。注重选用经典作品:                 课内文言文《橘逾淮为枳》;课外文言文《刘弇遇东坡》。经典与时代的融合:情境中的理解性默写,呈现了诗歌的生命力。内容理解上的解说词仿写,引导经典阅读与运用。试卷洋溢着生活气息,富有情趣:为《航拍中国》画面配字幕,运用经典名句描写生活场景;课外文言文苏东坡以“调侃之语”显示大家风范;《植物也“聊天”》视角独特地呈现趣味盎然的植物世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描写支教生活,情感真切;综合运用立足情境,任务驱动,凸显浓厚的语文“味道”。注重思维品质,接轨课堂教学:第9题:比较阅读中思考晏子和墨子的共性特点;第14题:从并列的段落中提炼植物交流的不同方式;第15题:“极力”含义理解,考查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科学性;第19题:修辞表达效果理解的考查,对接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第20题:蕴含从总体感知到具体表现的思维过程;第22题:“回响”含义理解包含“爱的作用是相互的”辩证思考;25题:歌曲归类并阐释理由,答题过程伴随逻辑思考;综合运用:任务型的问题设置,体现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关注学生成长,作文题言似尽意无穷:使用了生活化的语言,自然亲切;“甜”是一种味觉,也是一种心理感受;表述形式有别于以往作文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思维空间、立意选材、衔接生活);

唤醒和激发生活经验,情感经验中蕴含理性的思考;发挥育人功能,引导积极向上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综上,这是一次与时俱进的语文研修学习活动。为了心爱的语文,勤奋自律,求实进取的华新中学语文人一直路上!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