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4日星期五,微风轻拂,在这凉爽的日子里,华新中学一号楼四楼会议室中,正进行着庄严的党史专题党课的学习——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此次讲座由华新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周爱燕老师主持,由青浦区党建研究负责人、青浦区第二中学的沈家荣老师为我们倾情呈现。
“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针对这个恢弘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这四个方面深刻体悟,而答案就蕴藏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沈家荣老师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别列举了13个鲜活的事例,让身为教师的我们更好地进行党史的学习。
第一方面是科学理论的引领。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与中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是近代中国与世界联通的重要窗口,其发达的媒介网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便捷条件,因此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沈老师以《新青年》杂志和《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为“薪火初燃”的起点,以自下而上的农村小岗村和从上往下的深圳特别行政区的改革为标志,揭开了历史探索的序幕,列举了习仲勋的事例告知每一名党员遵循的信条——“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二方面是信仰信念的支撑。沈老师从湘江战役入手,让我们感受到初心信仰的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普及:“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正是无可动摇的理念与信仰才使他们走向了最终的成功。而苏联解体原因之一,就是对信念的事物产生了怀疑,人民心中的信仰被瓦解。沈老师用这一反面例子,让我们清晰认识到邓小平同志口中的“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的坚决。
第三方面是人民至上的情怀。通过本次党课学习,我们明白了一个朴实的道理: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百年奋斗史是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不由让我们想起了张思德的故事、毛泽东和黄炎培论历史周期律问题的故事,让我们铭记“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初心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第四方面是善于学习的特质,沈家荣老师指出,学习一直是影响“国运”的隐性杠杆,陈云依靠学习从一位小学生走到党和国家领导的岗位让我们震撼;李先念从“大兵”一路走到国家财政部长,以松树油子照明,以地为纸,以棍为笔,不懈学习,让我们为之感慨;生在农村,从一个普通木匠开始,李瑞环一步步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干部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成就。正如沈老师所说,学习是治国理政的砝码,也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共产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第五方面是自我革命的精神。古田会议和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的范例,通过沈家荣老师的专题党课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这两次会议的深远意义和伟大转折。
所以“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答案就蕴藏在这百年光辉奋斗历程中,沈老师抑扬顿挫的授课,鲜活生动的实例,共产党的光辉岁月支撑起了这次讲座,让我们收益颇丰,也让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有了更全面细致的了解。沈老师以“神圣”和“严肃”两词结束了本次讲座,而这两个词语,也将覆盖于我们今后的党史学习中,这必定是庄严肃穆的事情。
讲座结束后,刘玉明校长从“师生同安全、师生同成长、师生齐共情”三方面,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以优化且规范做好教学常规和教育常规为目标,与全体教师共同提高。
两个小时的充实学习,让我们华中人不仅遵循着红色轨迹,铭记着红色历史,更是将这信仰与信念渗透至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党史的专题学习中不断前行,不停成长,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