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下午,青浦区初中物理学科教师研修基地(2021~2024)第40场研修活动在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进行。本次活动由青浦区初中物理教研员倪忠新老师主持,参加本次活动的有青浦区各校八年级物理教师。本次研修活动的主题是“基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设计”。由我校朱明谊老师和青教院附中赵徐晔老师,分别执教同一单元连续两节课内容。
我校朱明谊老师在新教材铺开的第一年,勇于尝试,积极承担了区级公开课的任务。从确定课题到备课初步确定思路,经历几次附中和本校试上磨课,得到了教研员倪老师精心指导,以及本校物理组群策群力互帮互助,朱老师在备课磨课上课的过程中很辛苦,但同时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收获很大。
【课堂展示】
先由朱明谊老师带来《透镜的应用(1)》一课。朱老师以星空美景视频为导入,人们借助各种工具仪器观察、记录和研究光的现象,而人想要看到物体最终离不开眼睛,以问题“人是怎样看清物体的?”引出本课内容透镜的应用——眼睛。接着回顾人眼结构,通过演示实验将眼睛结构与凸透镜成像装置进行类比,建立眼睛模型。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人眼成像特点,并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得到人眼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明确物距和像距。
人眼是如何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通过演示实验,凸透镜模拟晶状体,光屏模拟视网膜,用F光源模拟物体。人的眼轴长度一定即凸透镜和光屏位置固定,当物体靠近人眼时,像不再清晰,需要更换焦距刚好匹配的凸透镜才能使像重新清晰。而人眼是怎么做到的?通过动图展示人眼是通过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弯曲程度从而改变焦距使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的。随后教师介绍水透镜的使用,通过小组自主活动,学生利用水透镜代替普通透镜,体验人眼调焦过程,弄清楚人眼具体是怎样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从而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最后介绍明视距离,播放爱眼护眼的视频,分享护眼小贴士,分析近视远视成因,为下节课视力的矫正做铺垫。
【评课环节】
刘佳琦老师认为,人眼看清物体、视力矫正等内容相比旧教材是新增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师教学也是新的挑战。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画光路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发和促进学生对近视远视及视力矫正本质的思考和理解。
周怡琳老师认为朱老师上课条理清晰、语言组织精炼准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下有目的地做实验,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余伟峰老师认为眼睛模型的建立突出了建模的科学方法。爱惜用眼、保护眼睛也体现了情感态度的教育,也可以设计一个评价量表让学生自评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良好的用眼习惯。
王淑娟老师认为朱老师的课紧紧围绕本单元的核心问题之一“人眼是如何看清物体的”,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在细节方面可以修改的地方有以下几点。第一,可以先问学生哪些习惯有利于护眼,引导学生思考,再播放护眼小贴士视频,能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第二,在实验前的指导用语和对问题的指向性方面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要让学生明白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第三,可以将护眼海报绘制作为课后作业的延伸拓展,有助于学生提升爱眼护眼的意识。
郭泽炜老师认为,在做模拟眼睛看物体这一实验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并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和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专家总结】
青浦区初中物理教研员倪忠新老师为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倪老师认为平时教学中可以考虑将视力的矫正放在第一课时,在透镜应用第二课时最后,教师可以做个单元小结。每个单元开始的第一节课可以向学生介绍单元的内容,单元最后一节课可以回顾整个单元的知识和任务。单元教学也要像每节课一样有始有终、前后呼应,教师们要提升对单元教学的理解。
倪老师同时勉励青年教师要勇于承担公开课教学任务,在接受任务到完成实践的过程中,青年教师对课的认识与理解是平时教学不可比拟的。所以,要在任务驱动下全身心投入,才会对教材、教法有更深入的关注,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能力,更加快速成长。